[六四事件] 六四屠城誰之過,抗議學生"過激"招惹?

資料照片: 1989年4月22日學生在天安門廣場靜坐
1989年的六四鎮壓使中共保守派與頑固派得勢,力主改革的領導人趙紫陽遭罷黜,文革後開創的較為寬松的言論和政治環境毀於一旦。有關六四開槍的歷史責任以及學運領袖們在那次學潮後期的表現,特別在關鍵時刻的決策對錯和經驗教訓等問題仍備受關注,眾說紛紜。
八九學運和武力鎮壓
1989年4月,被視為務實親民的中共改革派領導人胡耀邦去世後,自發悼念和請願的北京高校學生占領天安門廣場。1989年5月中下旬,尤其在時任蘇共總書記戈爾巴喬夫訪問北京之後,中國首都的緊張局勢不斷升級,時任總理李鵬出面宣布戒嚴,而社會上出現幾乎一面倒的同情抗議學生的政治氛圍,眾多文化名人和知識分子,包括接受中共統戰的部分民主黨派人士,甚至政府機關幹部、中共宣傳喉舌的工作人員和高校教師等體制內人士,紛紛表態支持學生。此時,起初以學生為主體的抗議活動已演變為規模空前的群眾民主運動。在現場直播的西方媒體將其稱為“人民革命(the people's revolution)”。中國軍隊多名退役上將還致函戒嚴部隊指揮部和中共中央軍委,強調“人民解放軍的槍口不能對著人民群眾”。
5月23日,北京再次爆發百萬人大游行,齊呼“李鵬下台”。6月3日,李鵬代表中共召集軍方負責人和北京市地方主要官員開會,將事件定性為“反革命暴亂”,堅決表示必須果斷采取強硬措施。當晚,大批坦克和荷槍實彈的軍隊在北京殘酷血腥鎮壓了和平抗議的學生和平民,北京發生了震驚世界的六四屠殺。

資料 - 1989 年 6 月 5 日,在軍事鎮壓結束了天安門廣場為期七周的民主示威活動一天後,中國軍隊和坦克聚集在北京。
批判學運過激和不知進退的觀點
八九民運被鎮壓已經過去35年,對於占領天安門廣場的學生們是否該對六四鎮壓承擔責任的問題,民間和學界長期存在爭論,不時有人指責學生的過激行為和不知進退激怒了中共,給了當局開槍殺人借口,結果上千民眾和學生傷亡,斷送了本有可能成功的體制改革和政治轉型。這種指責抗議學生的聲音近年有所增多。
學生是否應該為八九民運軍隊開槍和中國改革轉型機會的斷送承擔歷史責任?
一種較有代表性的觀點認為,學生要求更多民主自由權利和反腐敗的政治熱情,以絕食抗議方式喚起民意同情支持的初衷是好的,但中共大軍進城欲開殺戒前夕未能審時度勢,作出策略性的妥協讓步,反而拒不撤離廣場,導致局面失控,慘遭武力鎮壓,從而斷送了中國改革轉型的難得歷史機遇。
北京獨立學者周舵是1989年6月2日至4日凌晨在天安門廣場見證學潮最後時刻的“廣場四君子”之一。他近日在海外政論網刊《議報》撰文回憶道:“六四事件是因1989年4.15胡耀邦逝世引發的。中共黨內的極左反改革勢力抓住1986年底的那次學潮做借口,趁勢把胡耀邦搞下台……一方面,我在政治立場上和感情上絕對是站在學生一邊的;但是另一方面,我從一開始就有揮之不去的不詳預感,擔心這次學潮又會好心辦壞事,事與願違,把趙紫陽的改革派政府搞垮。”


分享: |
注: | 在此頁中閱讀全文 |